7月16日,湖南工商大学“三下乡”实践团生态护卫队带着“城市内河治理样板如何炼成”的疑问,走进雨花区河长办,与全程参与圭塘河综合治理的王斌主任进行了一场对话。
2016年,圭塘河因水质严重污染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名单。2017年,被环保部挂牌督办,成为重点整治对象。经过治理后,2023年先后获评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次年入选国家级山水工程。圭塘河为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华丽转身,从“龙须沟”逆袭成“生态河”?
图为长沙市圭塘河香樟路至劳动路段治理前后变化
“以前河边房子多便宜都没人要,现在傍晚散步的居民多得热闹!”王斌主任道出了圭塘河从“黑臭水体”蝶变为国家级“美丽河湖”背后的故事,挖掘可复制推广的“雨花经验”。
“圭塘河的治理,理念和投入缺一不可。”王主任开门见山。他回忆,2016年底是转折点。此前治理多停留在清淤、景观美化等传统工程上,效果有限。2016年,区里痛下决心,实施综合治理,引入德国汉诺威水协的海绵城市理念,探索一条“系统治理、长效治理、精准治理、全民治理”的特色治理新路径。
图为王斌主任和实践团队介绍圭塘河治理经验
流域全面治理动辄十几亿的投入,钱从哪来?王主任揭秘了关键环节:创新融资模式。“纯公益投入政府负担太重,我们尝试了PPP模式。”通过与中建五局等大型国企合作,探索“建-融-管-还“新模式。“没这个模式,光靠财政投入,这么高标准的治理很难持续。”王主任坦言。
在圭塘河治理过程中,雨花区政府还创设了“双河长制”:政府河长负责协调和日常监管,而民间河长则通过日常巡河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王主任认为,这种官方与民间的互补协作,是长效管理的重要支撑。
图为实践团队和河长办王斌主任合影
从黑臭水体到生态之河,圭塘河的变迁,是科技力量、机制创新与全民参与共同书写的“两山”实践答卷。生态护卫队此行,不仅解码了一条河流的重生密码,更在年轻人的心中播下了守护碧水、贡献智慧的种子。
团队: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生态护卫队
文: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徐宪康 张国浩
图: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徐宪康 李安妮
审核老师:林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