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弦歌不辍,十年蝶变续写华章。
金秋时节,湖南工商大学迎来了建校七十五周年。
1949—2024,从长沙市军管会开设的简陋干部训练班,到一所气势恢宏、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学,她见证了新中国工商财经类教育从弱到强的壮阔历程。
2014—2024,从一所地方性商科院校,到“升一本、升大学、升博士点”的“三升”战略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她澎湃着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湖工商人始终将办一所贡献突出、人民满意的好大学,当成自己的志之所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教授如此表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征程中,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如何建设一所“好大学”?湖南工商大学以其主动求变、十年蝶变的奋进姿态,交出了自己的精彩答卷。
创变:以创业 筑基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所好大学,首先应该是一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情怀的大学。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生的学校,湖南工商大学自成立之初就烙刻着艰苦创业、经世济民的基因。早在上个世纪末,学校就在全国首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之先河,留下了“经济湘军基地、企业名家摇篮”的美誉。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到来,给传统的高校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学校始终保持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昂扬姿态,紧紧围绕党中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湖南省深入实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对创新型一流大学的迫切需求,结合学校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的先发优势,将建设创新型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成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加快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
以创业筑基业,必须有非凡的勇气,以改革拥抱变化。2014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甫一上任,就旗帜鲜明提出,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十年来,学校推出200余项改革措施,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紧缺创新人才。发挥人事制度改革指挥棒作用,深化人才队伍建设、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绩效分配等领域的改革。扎实推进全员岗位聘任(用)制和岗位聘任(用)合同制,实行教师分类考核、分类管理。以“破五唯”为导向,优化教师评价机制,重点评价教师学术贡献、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情况。改革职称评审办法,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进一步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为导向、以激发活力和挖掘潜力为重点的薪酬体系,极大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以创业筑基业,必须有前瞻的视野,于转机中抢先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前瞻布局,提出“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的办学思路。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设立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微电子与物理学院、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等理工科学院。构建“学科学院小交叉、学校大交叉”的学科优化新格局,组建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双碳”与绿色技术、数字传媒与人文艺术、智慧党建与法治等五大学科群。学科布局、专业布局发生深刻变化,理工科学院数量占比由15%上升到近50%,为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配套专业58个、占比76%。学校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率先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着力培养“数智+(人工智能+)”“绿色+”特色人才。在软科公布的“2023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上榜。
以创业筑基业,必须有实干苦干的精神,将蓝图变为现实。十年来,湖南工商大学以“增主动、谋转型、强内涵、促跃升”为主线,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贯穿于各项工作。校党委书记陈晓红院士带头示范,她将“一天干两天的事,就是多活一辈子”作为座右铭,数十年夙兴夜寐,基本没有休过完整假期,以实际行动鼓舞大家追光、发光、成为光。在学校党委的引领下,全校师生大力弘扬经世济民的情怀、求实创新的理念、弘毅自强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理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干成了一系列难以干成的事情,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学校进入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2019年,成功由湖南商学院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2024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先后获得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录取投档线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居省内高校前列。
聚变:聚人才 成大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如何发挥人才的聚合效应,变潜力为本领,将“好苗子”培育成“参天树”,是每一所“好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梁伟是一名工学博士,担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技术专家,2016年引进到湖南工商大学后,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2023—2024斯坦福大学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并担任该校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
在湖南工商大学,像梁伟一样从知名互联网及IT企业回流至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这里我能继续做自己擅长的研发工作,还能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更有成就感、幸福感”,梁伟这番话,代表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平台引才、事业聚才、梦想培才,让青年在实践中受锻炼,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陈晓红院士这样介绍学校的人才工作理念。
聚人才成大才,首先要有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2020年,校党委书记陈晓红院士牵头承担的“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2022年学校牵头建设的湖南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在湖南省“四大实验室”中率先揭牌。同年,学校申报的“信息智能与智慧社会”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获批。近十年,学校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45个,较10年前增长5倍。累计投入2.97亿元新建元宇宙科技实验室、智慧能源实验室、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实验室等88个先进实验室,为人才成长提供硬件保障。
聚人才成大才,还要有明晰的团队建设和科研攻关思路,开展有组织科研。湖南工商大学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扣国家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乡村振兴、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等战略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交叉型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牵引、团队联合攻关、产学研用协同”的组织模式,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制度、科学研究的评价和导向制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制度,突出标志性、代表性成果评价,对高水平重大成果、优秀学术新人等给予重奖,为人才成长树立鲜明导向。
聚人才成大才,离不开“以人才为中心”的引才育才举措。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委员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引进与评价工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每年派出20余支队伍前往北京、上海、西安等知名高校招纳贤才,每学期召开一次“湘江学者论坛”,邀请青年人才来校交流考察。为引进人才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全力解决优秀人才的购房落户、配偶工作、小孩入学等难题。近五年来,学校年均引进知名高校优秀博士80名左右,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800人,是十年前的5.8倍。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校形成了以院士领衔的 “人才库”。校党委书记陈晓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光召科技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学校拥有大数据与信息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度量控制与政策、物流系统优化与运作管理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40人次,省级人才近100人次,学校整体人才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融变:致广大 尽精微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及时回应社会所需、人民所盼,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湖南工商大学的选择是融合求变、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广大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对于高校而言,尤其要将大情怀、大战略与精管理有机结合,将资源、动力、生产力融会贯通,为学校所用。”陈晓红院士说道。
“您和团队研发的智慧车间6s案例生产管控系统,为工人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院士卓越班的石同学,收到了来自某科技公司负责人的信息。一年前,他在老师指导下,开发的大数据系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如今已正式投入使用。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决赛中,湖南工商大学参赛团队与众多一流名校同台竞技,获得2个全国冠军和5个全国一等奖。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校又获得2银5铜的好成绩。学科竞赛的摘金夺银,是湖南工商大学致广大尽精微、融合创新求突破的缩影。
致广大尽精微,要融“科技”与“育人”为一体。走进湖南工商大学校园,科技创新的气氛扑面而来。在“元创未来——以元宇宙之力探索世界”科技展上,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展示的“拉绳振钟”“烛龙飞舞”等场景就即刻现于眼前……学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创新科技和创意产品让人应接不暇,展现出蓬勃活力。该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本科生,可以在线下聆听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知名教授的授课和指导;该校微电子与物理学院的本科生,可以在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中,参与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基本流程。这是学校大力发展新工科,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体现。近五年,该校学生依托湘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项,获奖数跻身2019—2023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十强。
致广大尽精微,要集“顶天”与“立地”为一身。“太可爱啦,江豚一家又在湘江中整齐出镜”,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陈晓红院士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十年前,她和团队牵头负责湖南省两型社会构建,率先构建了两型工程标准体系、生态文明制度框架等,突破了资源能源与环境数智协同管控等技术,并应用于长株潭两型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湘江流域等地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企业减污降碳等一系列绿色工程。如今,陈晓红院士团队聚焦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系统构建了数字经济理论体系并攻克了系列共性技术,2023年发布了7款原创产品。近三年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等主题,提交的42份政策建议和提案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学校近五年国家级课题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项目9项,年度科研进账经费超过2亿元。
致广大尽精微,要汇“研发”与“应用”为一炉。学校紧抓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了一批示范标杆,形成了一批应用模式,有效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计划,高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共建长沙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与岳阳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与湘江新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开展校政企合作。携手华为、京东、百度、阿里、国家电网、新华三、三一重工等50余家头部企业共建产业联盟,为541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706项。学校与近50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用合作,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800余项;在科技部全国技术合同管理与服务系统登记技术合同550多份,认定的技术交易额近2.5亿元。
蜕变:涵大德 成大美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气质。一所好的大学,能让学生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走进湖南工商大学的校园,校园干净整洁,师生神清气爽,散发着蓬勃朝气。
“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重要的是涵养大德、成就大美,要以耳濡目染的熏陶,培养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人才”,陈晓红院士说。
“李德仁院士是为共和国擦亮‘天眼’的人,为我国从遥感大国迈向遥感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日,一场关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南工商大学举行。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健教授用平实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李德仁院士科技报国、为国育才的崇高情怀,让在场师生深受感动。
这是湖南工商大学“干部大讲堂”讲座之一,近年来湖南工商大学创新举办“干部大讲堂”“麓山大讲堂”等品牌讲座,先后邀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等20余位两院院士及数十位各领域专家“顶流天团”来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核工业精神”等专题讲座,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传递给学校师生。
陶冶性情,莫善于乐。湖南工商大学倡导“音乐思政”的教育理念,让师生在艺术之美的徜徉中提升品味、陶冶心灵。学校是全国少数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的高校,每年举办20余场交响音乐会、户外音乐会,让师生们流连忘返。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理念,大力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启真桥、老虎岭、金梭湖、翠微公园等师生打卡点相继建成,实现了校园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一巨变、十年一蜕变”的可喜变化。十年来,学校教学用房由11万多平米增长至23万多平米,学生宿舍面积由近8万平米增长至近20万平米,均实现了翻番。学校还建设了13个设施一流的现代新型书院,让学生在校区任何地方不出10分钟就能就近找到一个学习空间,被亲切地称为“湖南书院大学”。
学校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校党委书记陈晓红教授每年在开学典礼上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在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讲授“毕业思政课”,勉励青年学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漠的自我主义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素养教育,通过开展“科技节”“音乐季”“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优秀、勤奋、文明当成习惯。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玻璃娃”程双佳、“最美湘女”肖霞、“湖南好人”徐守宝、“身边雷锋”雷小东、见义勇为勇救乘客的陈彦博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办学七十五年来,湖南工商大学培养了20余万名校友,创办各类企业5000余家,为服务国计民生作出了卓越贡献。
忆岁月荣光,逐一流梦想。奋进不止的湖南工商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创新型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曾晶 巢进文)